“新型艾滋病”即美洲锥虫病,是一种克氏锥虫引起的寄生虫病,被称为“新型艾滋病”主要源于其传播方式,克氏锥虫病在人之间传播的方式跟HIV还是挺像的(输血、母婴等),而且早期症状与艾滋病也有相似之处。感染了美洲锥虫病的人早期基本不会有任何症状(急性期的症状基本会被认为是感冒,慢性期没有明显症状),所以大多不会就医,但是心脏往往被寄生虫寄生并且遭到破坏,日后引发心脏衰竭。
克氏锥虫(紫色)(图片来源于网络)
美洲锥虫病的危害
在临床上,美洲锥虫病又分为急性期和慢性期,中间隔了一段很长的隐匿期(可达20~30年)。急性发病主要表现在婴幼儿中,因此很多人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进入了漫长的隐匿期,加上目前没有针对克氏锥虫的有效疫苗,药物的副作用又较大,因此除了预防,人们还没找到什么好的办法来对付美洲锥虫病。据世卫组织(WHO)统计,全球约有800万人感染美洲锥虫病,超过2500万人受到此病威胁,每年约有1万人因此丧生。
锥蝽传播美洲锥虫病的方式
发现克氏锥虫的巴西医生查加斯在美洲锥虫病的研究上功绩卓著,但他却搞错了一点:他认为锥虫是在锥猎蝽吸血时经由唾液传播的。后面的研究证实克氏锥虫是通过锥蝽的粪便来传播的。锥蝽在取食后不久就会排便,当人们因为叮咬伤口挠痒而抓破了皮肤,粪便里的锥虫就从皮肤破裂的地方进入血液。此外,美洲锥虫病还可以通过输血、母婴传播、手术和器官移植等途径传播,也有报道称吃了带有锥虫的食物也能感染该病。
广西锥蝽分布情况
中国早在上世纪初就已经发现锥猎蝽,主要分布在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海南、台湾等省。主要有两种锥蝽:广锥猎蝽和华锥猎蝽,华锥猎蝽较为罕见。通过我们2年的调查发现,广西除桂林外13个市均存在吸血锥蝽,主要为广锥猎蝽。虽然我们的调查没有在桂林发现锥蝽,但是据历史记载,桂林也曾发现有吸血锥蝽。
被锥蝽叮咬后该怎么处理?
调查中我们还发现锥蝽叮咬人的现象比较常见,调查中至少发现有20余人被叮咬,叮咬后常发生发痒、起疹和水肿,有些人感觉感染美洲锥虫病,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发现美洲锥虫病患,上述症状都是因为锥猎蝽唾液内的物质引起的过敏反应,通常没有大碍。但是有极少数人被叮咬后引起比较强烈的反应,比如头痛、腹痛、膝盖酸痛,甚至过敏性休克等,这时候要到医院进行积极的治疗。
哪些杀虫剂对锥蝽有效果?
研究表明,含有拟除虫菊酯杀虫剂、杀螟硫磷、溴氰菊酯的杀虫药对锥蝽有一定的效果。可用于杀灭房间等环境的锥蝽,但是喷洒后人要离开,要等到通风15分钟后再进入房间以防止吸入药物。
温馨提示
1
防止被锥蝽叮咬
被锥蝽叮咬后会引起过敏性反应,有的可危及生命;此外锥蝽是美洲锥虫的传播媒介,一旦被叮咬有可能被感染;锥蝽可以叮咬家禽家畜、老鼠、鸟类或野生动物等,之后再叮咬人类,会不会把动物的病原传染给人类还有待研究。因此,如果在家里附近发现锥蝽,一定要在家里的其他地方,尤其是床底下和各个角落查找锥蝽,防止睡觉时被叮咬。
此外,发现锥蝽后最好不要徒手去抓,因为这样也有可能被锥蝽叮咬,尤其是小孩。被叮咬后如果发生比较强烈的过敏反应要及时地去医院进行治疗。
2
锥蝽叮咬与“新型艾滋病”
锥蝽可以传播美洲锥虫病,但是现在我们国家还未发现有美洲锥虫病,所以大家不必因为锥蝽而感到恐慌。
发现锥蝽后建议大家及时地跟我们联系,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防制所:0771-2518846。
(来源:中国疾控)
▼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